首页 > 要闻动态 > 工作动态

解锁琼岛生物多样性密码

  • 发布日期:2024-05-22 10:34
  • 来源: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海南长臂猿。

  五月的海南,姹紫嫣红。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这里常年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优越,生物物种及特有类群均居全国前列。

  近日来,本报记者跟随“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采访团”深入踏访海南省多地,近距离调查了解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切实感受到了海南的生态、人文之美。

  红树林:固碳价值与颜值双提升

  5月17日下午,阵雨过后的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连片的枝叶愈发油亮,招潮蟹肆意横行,滩涂鱼匍匐前行,鹭鸟或是静静地隐匿、或是突然飞起,这里鱼虾蟹贝竞自由,连片的红树林里隐藏着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生境。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拥有河流、虾塘、红树林和滩涂等生态资源,是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天,有无数只候鸟奔波千里赶来这里越冬。

  “东寨港是越冬水鸟钟爱的栖息地,目前监测记录到的鸟类品种有230种。”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组组长冯尔辉表示,黑脸琵鹭、勺嘴鹬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都是这里的“常客”。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近期也在东寨港首次出现。鸟类品种纪录持续刷新,是东寨港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的有力佐证。近年来,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稳步推进退塘还林、滩涂造林、灾后复种等模式的红树林修复工作,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生物系统也逐步完善。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20科36种,占全国的97%。除了生机盎然的优美颜值外,红树林的储碳、固碳功能是其发挥生态价值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介绍,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修复,有利于实现蓝碳的生态固碳。研究数据表明,东寨港的红树林湿地固碳总量为39.50万吨,单位面积固碳量为250.6吨/公顷。

  东寨港目前正开展“蓝碳试点”研究,将分析碳库本地调查结果,推进蓝碳试点工作。随着生态修复面积和生长质量双提升,东寨港的红树林将变身为“金树林”,助力碳中和生态价值目标实现,成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长臂猿:雨林精灵实现稳定增长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霸王岭一带,这里被郁郁葱葱的密林环绕,起伏的群山青翠欲滴,空气清冽甘甜,长势茂密的雨林植被盘根错节、攀附生长。

  霸王岭地跨昌江、白沙县和东方市三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区内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其中,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就生活在这里。

  长臂猿白天悬挂在高大的树冠上觅食,利用双臂交替摆动,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是在雨林跳跃的“精灵”。

  “海南长臂猿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到2022年增加到六群37只,每个种群大约两年产一次幼崽,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海南省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周照骊介绍,为保护好这些“精灵”,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积极做好海南长臂猿保护、监测、科研、宣传和栖息地修复工作。

  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长臂猿野外监测手段从单纯的人工监测逐步过渡到配合现代化技术的监测手段,通过在其活动范围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影像监测数据实时获取,掌握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活动、繁殖习性,食性等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开展长臂猿栖息地生态修复,先后通过补植高山榕、紫荆等植物,扩大栖息地范围,改善栖息地环境,栖息地修复面积近5000亩。近期栖息地的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除海南长臂猿外,其他野生动植物群落或种群也呈逐步恢复良好态势。

  “严格管护机制并逐步开展生态修复,使得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能力得到全面加强,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周照骊说。

  海草床:守住海洋生态底线

  在陵水新村港与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海域内,一丛丛、一簇簇的海草随着海浪翻滚,在蔚蓝的大海里摇曳生姿、起舞波动。

  这是海南首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区域内生长着海菖蒲、泰来草等海草,在局部区域连接成片,形成规模的海草床及生态系统,被誉为“海底草原”。

  “海草床对海洋生态功能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至关重要。”陵水县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室主任王夏颖告诉记者,这一棵棵的海草连片成“床”,是多种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还是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保护海草床,保护区划分重点保护区域与一般保护区域,通过重点加强管护,确保海草生态系统免遭破坏。陵水县有关部门还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整治和海洋执法,排查整治潟湖入海排污口,加强海水水质监测,确保保护区海水水质为优。

  为加快促进海草生长,修复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护区积极探索海草人工移植技术,弥补海草自身繁殖速度缓慢缺陷。通过重点恢复潟湖的湖滨带植被、改善湿地水体水质、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完整性、保护珍稀生物生境等方面,不断促进海草生态系统稳定、健康。

  “我们还开展保护区的海草床本底资源专项调查,对海草资源面积、种类、分布及生长状况进行动态跟踪。”王夏颖介绍,陵水县分别在新村港、黎安港的海草床设置了监测站点,对海草床的周边环境因子、海草生长情况等进行定性观察、定量监测。

  经过多年保护,如今保护区内海草生态系统基本稳定,海草床健康状况优良。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南省将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中国环境报 记者 孙秀英 王亚京 2024.05.22 08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