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图/省林业局供图
海南自贸港林业碳汇市场化交易机制研究
在现阶段“1+1+N”双碳政策架构下,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尚未开放,林业碳汇实施受制于生长周期,海南亟须先行先试率先破局,提前部署经营性碳汇造林计划实施固碳释氧。建议基于林业碳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顶层设计,创设具有金融属性的可计量、可定价、可交易的碳票,将强制碳减排与自愿减排两个市场指标挂钩,构建具有自贸港特色的国际林业碳汇碳票交易市场。
林碳交易是构建海南自贸港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向
林业减排温室气体,能抵消排碳量的25%,而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工业强制性减排和自愿性增汇在双碳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呈阶段性变化:2030年前,减排成效是主要动因,决定了碳达峰的峰值和时间,林业增汇起辅助作用;2030年后,减排边际成本不断提高,林业增汇固碳释氧在后半程助推碳中和愿景实现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构建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森林碳汇禀赋优势明显。海南地处热带,土地面积344.2万公顷,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3193万亩、覆盖率达61.9%、蓄积量1.53亿立方米、人均15.3立方米。2018-2035年海南规划建设储备林基地18.3万公顷,可形成碳汇76.98万公顷,年平均蓄积增长量3995.71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0.73万吨,释放0.65万吨氧气,即以海南22%的森林面积实现30%的森林碳汇增长潜力。二是时间窗口高度契合。海南热带树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吸收固碳可达2-3吨,其生长周期在30-60年,碳汇能力最强阶段在种植后的20-40年。储备林规划将在2040-2075年发挥最大碳汇积蓄能力,在时间上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高度契合。三是林业碳汇价值被严重低估。1立方米森林蓄积的碳汇能力约1.8吨,目前国内碳市场交易价格为30元/吨,1立方米的森林蓄积生态价值仅54元,远低于1000元的木材价值。而欧洲碳排放交易价格已突破60欧元/吨(折合约500元/吨),即1立方米的森林蓄积生态价值约900元,已接近木材本身价值,林业碳汇蕴含巨大生态价值,如能批量纳入碳市场交易,将有利于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四是从国际趋势看前景广阔。国际林业碳汇交易主要在自愿减排市场,海南作为国内国际两大循环的交汇点,对接国际碳市场是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方向。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
林业碳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存在问题
海南发展林碳交易还充满不确定,交易条件、产品、对手、链路、模式、规则以及软硬件设施等要素均需长期建设和培育。一是储备林融资缺口巨大。储备林项目融资结构中,30%通过木材产品收益实现财务平衡,70%采用PPP模式,仅依靠项目自身收益难以实现财务平衡,以政府缺口性补助为主,财政支出占比或超过60%。海南规划建设的18.3万公顷储备林中,仍有15万公顷需逐年实施推进,建设资金100亿元,对应财政补贴60亿元,且省市县三级财政对海南中部山区的支持不足,仍需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引入市场资金予以弥补。二是储备林公益性、外溢性强、收益性低。目前适合储备林公益性特点、期限匹配、规模适度、成本适当的投融资体系和成本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仅依靠木材产品现金流,总体投资与直接产出难以平衡,外部性的存在使储备林建设面临市场失灵和供给不畅等不利局面。三是碳价值实现机制存在制度堵点。我国森林碳汇交易仅占全部碳市场累计完成交易的1%,林业碳汇交易缺乏强制性,储备林建设技术标准、林业碳汇方法学尚未标准化,碳汇测算评估计量尚未完善。且林业碳汇交易、管理和监督机制也尚未建立;市场主体建设滞后,海南省林业头部企业尚未参与到碳交易体系中。
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李天平 摄
海南林业碳汇碳票国际交易市场体系初步设想
海南自贸港可利用“背靠大陆、面向国际”桥头堡战略地位和扼守南海的特殊区位,连接国际碳市场的交易平台,引入国际碳资产交易产品,高标准建设国际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交易主体。买方,强制减排碳配额参与者,以电力、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医药、油气开采等重点行业入驻企业为主;卖方,自愿增汇林业碳汇生产主体,以农、林企业为主。
交易标的。创设具有流通交易功能的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碳票,即“海南版”林业碳汇CCER。运用市场机制对全岛范围内二氧化碳采用以碳冲抵的方式对冲强制排放配额缺口,挂钩企业碳排放强制配额,进行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下的权益交易。
实施路径。开展海南自批碳票产品交易。构建耗能企业碳排放配额与林业企业增汇减排额挂钩的交易体系。其中,碳排放配额是由海南省发改和工信部门强制发放的年度碳排放限额;自愿减排额度由海南省环保和林业部门参照CCER标准自行颁发核定。碳票要素基准价格的发现和规则制定。以成本加成定价法为例,环保和林业部门对林业碳汇产生的成本进行核算,然后按一定比例计提内部利润,作为碳票的基准价格。打通强制配额与自愿减排两个市场,实现指标挂钩。环保部门负责碳排放配额的年度分配和清缴,负责组织建立登记、注册、交易和清缴等系统,为重点排放企业提供交易和结算的场所。重点排放企业每年从省发改委获得碳配额量,并根据结余或短缺情况参与交易,购买林业自愿减排主体通过造林和森林经营核定获取的林业碳汇碳票,最后于年终完成排放核查和碳排放额清缴。交易环节接轨国际航空全球碳抵消和减排机制。目前CORSIA允许使用CCER抵消,可吸引境外航空、航运公司在海南开展CCER交易并进行抵消。通过与联合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对接,将海南作为国际航空公司进行国际减排量指标现货交易的场所。同时,开放国家减排注册登记系统,授权海南国际碳市场CCER跨境交易资质,扩大交易范围。以外汇或人民币开展国际碳减排指标产品交易。引入国际碳减排指标品种,包括核证自愿减排量CER、黄金标准GS、国际航空全球碳抵消和减排机制CORSIA抵消指标、自愿碳标准下减量额度VCU等国际产品,尝试与亚太地区、欧盟碳市场通过交易产品相互挂牌、争取全国碳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资格、开展境外配额交易、共同开发碳金融投资产品、现货及现货远期交易等方式,进一步推进碳金融离岸交易。
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热带雨林大观
金融破解海南林业碳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瓶颈
一是生态综合成本补偿机制。
储备林建设运营成本回馈机制。将海南规划建设的储备林资金缺口成本与温室气体排放量挂钩,摊入固碳释氧产生的减排量,测算形成碳票,超额排放高耗能企业须购买碳票以平衡差额。同时,建设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碳票交易收益补偿储备林开发成本,将外部溢出收入内化到项目建设运营成本中。
指标定义和指标形成。为与储备林项目一次建成、长期固碳的特点相适应,可将建设运营成本按平均融资期限20年均摊,把单位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年均成本指定为碳票的票面价值。企业承建储备林时,由省发改委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测算出对应的碳票数量,将20年周期平均到月,按年度核发,并将碳票核发数量与林木固碳质量绩效挂钩,若储备林建设投资规模调整或森林经营绩效不达标,可相应调减次年碳票核发数量。
指标使用和交易。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制定碳票交易管理办法和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细则,明确碳票交易方式、程序和竞价规则,以及贷款条件、林业碳汇价值评估方法、碳排放权质押登记与公式、信息披露等内容。建立碳票使用强制约束机制,即凡涉及实际排放量大于配额标准的能耗企业,须购买对应额度的碳票冲抵差额排放量。储备林实施企业获得碳票后,作为原始持有人,可到交易中心挂牌出让,交易收入作为投资回报,用于融资还本付息和日常经营费用支出。能耗企业到交易中心竞得碳票后,除自己使用按市场价格冲抵自营排放外,剩余部分可到交易中心挂牌转让,获取二级市场交易收益,提高碳票的流动性。
二是碳金融运行机制。
投融资主体。优先考虑具有大型储备林建设管理、后期运营和融资能力且财务状况健康的企业,比如海南农垦集团或其旗下子公司。按照谁实施、谁拥有的原则,此主体将作为碳票的原始持有人,在承建储备林项目后,申请核发当年碳票,并在交易中心挂牌出让,所得收入用于融资还本付息支出。
投融资模式。整合林业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领域木材收入、林下经济和财政补助等资金,在补助标准、贴息比率、补助年限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资金合力投入林业碳汇建设。由海南省自贸港基金牵头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予以增信,并基于碳票质押担保,以市场化担保弥补风险敞口。
碳金融产品。以碳票收益构造投融资方式,除贷款模式外,可逐步引入碳期权、碳期货、碳基金、碳指数、碳资产证券化等多种碳金融衍生品。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为例:在不新增政府隐债前提下,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大额长期资金优势支持,以碳票出让收入作为贷款的还款来源,赋予碳票质押功能,由环保部门作为质押登记机构,以企业获得的碳票建立贷款动态质押机制。碳票进场交易前,贷款银行作为质权人,依法享有碳票交易后的优先受偿权;碳票进场交易时,企业可与银行协商解押,并通过在贷款银行开立碳票交易资金专户的方式,满足信用结构补充要求。
综上,碳票可计量、可定价、可交易,是符合市场供求关系并能公开交易的特殊商品。可计量:储备林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需要多少碳票,可通过事先测算、按年核发、事后绩效达到准确计量。可定价:票面价格按照储备林平均建设成本确定,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全省统一并动态调整。可交易:碳票可在交易所内自由买卖。原始持有碳票者,可在交易所挂牌出让,按市场价格获取出让收益;公开竞得碳票者,既可用于抵消自身的碳排放,也能入市流通。通过以上制度安排,碳票被赋予了储备林成本补偿的功能和使命,转化为连接公共产品与受益主体的桥梁纽带,能够发挥实现储备林项目外部效应内部化的重要作用。
被誉为“海上森林公园”的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李幸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