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水相融、生灵共处。
8月19日,在青海西宁举行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公布了这样的好消息:自2021年10月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园区所在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对三江源头的整体保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70%以上野生大熊猫有了安居乐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到6群37只;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17个新物种……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行动,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气象工作融入相关布局,各地气象部门也紧扣三个关键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气象力量。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蛇雕 图/万勇
关键词:智慧
擦亮观测之“眼” 发挥“智库”作用
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气象等信息在智慧管理平台上一目了然;登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虎、豹、黑熊、梅花鹿等珍稀动物的身影跃然于屏幕之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依托卫星、视频监控和无人机,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可实时监控园区的动态变化……高精尖的科技设备,正为打造智慧化的国家公园而“上天入地”。
充分发挥气象等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的作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为构建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提供支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谋划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之初就提出的期许。气象部门积极响应,融入公园智慧化管理体系——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蓝喉蜂虎 图/万勇
针对三江源地区,青海气象部门推动实现乡镇级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1+3+3+10”生态气象观测格局——1张气象要素监测网,积雪、牧草、土壤水分等3大监测网及卫星遥感地面验证场,积雪、植被、干旱等3种科学观测试验,以及10个生态气象野外试验站。
面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气象部门早先在园区范围内建成1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又于2022年完成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
东北虎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面向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气象部门建设武夷山国家气候观象台、武夷山国家公园气象台,构建涵盖基准站、基本站、高空站、国家站、雷达站,以及野外观测站的“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建立装备、数据、运行环境一体化的生态气象信息监控系统以及数据综合处理系统。
聚焦热带雨林生态保护,海南气象部门积极布设监测站点,并推动相关数据接入园区“智慧森林”管理平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钟仕进表示,这为五指山绿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为了守护“国宝”大熊猫,四川等地气象部门搭建草地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系统框架,建立了生态气象数据库。
气象部门除了提供监测数据外,还进行对国家公园建设前后生态综合质量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气候变化影响等的准确评估。
例如,青海省气象局联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编写《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气象公报》,又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气候变化监测公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2022年)》等,获得省委、省政府肯定。
三江源头美景 图/金泉才
国家公园多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以服务保障其建设为契机,开展科研、野外试验,有利于形成“业务-科研-业务”的良好闭环。福建气象部门就是如此,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园区内开展复杂地形条件下暖区强降水对流系统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武夷山脉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机制研究等,并及时将成果应用于对国家公园乃至周边地区的气象服务中;同时联合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围绕森林碳循环、水循环之蒸散发等展开研究,以支撑全省“双碳”目标实现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安全
发挥专业优势 筑牢生态防线
对国家公园而言,要守护的不仅仅是生态安全,也有生命安全。
8月28日20时至30日8时,吉林省珲春市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最大降水量发生在西南岔村,为218毫米。地质灾害、山洪气象风险黄色预警等预警信号,第一时间通过气象融媒体矩阵和短信、微信群等多个渠道,发送到各部门、各乡镇、各街道的应急责任人、应急联系人手中。其中就包括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片区内虎豹活动密集区域的相关管理人员。
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国家公园方面迅速调整巡防力量部署,加强对园区内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的监视,全力守护动物家园、保护园区内工作人员的安全。
对于所在区域涵盖沿海城市的国家公园来说,要关注的天气又多了一种:台风。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例,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蔡大鑫表示,每年的7月至10月为台风高发期,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会对热带雨林植被生长造成严重不利影响。海南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多源、长序列的观测数据,开展热带雨林区域尺度的精细化预报研究,研发针对热带雨林的10米级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同时利用卫星技术实时监测台风发展,评估其对热带雨林的影响,并及时告知相关部门。
而有一种灾害,是所有国家公园管理人员都谈之色变的,那就是“旱”。“园区普遍具有较高植被覆盖率。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园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7.86%,高温少雨不仅会给植被生长、动物生存带来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森林火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武夷山国家公园观象台副台长黄永玉表示,此时就需要气象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巧引“天上水”解“人间渴”。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藏羚羊 图/金泉才
去年7月以来,武夷山地区发生严重旱情,气象部门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加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并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协助消灭火点1个,得到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武夷山市政府的肯定。
青海气象部门在黄河源头扎陵湖边布设的生态气象观测站 图/金泉才
而对处于青藏高原气候区北端尾闾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来说,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冰川、冻土受气候暖湿化影响加速融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的必要性更为突出。从2006年开始,青海气象部门就面向三江源等重点保障区持续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得益于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叠加影响,近年来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数量不断增加,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地下水也日益充沛。
关键词:幸福
赋能绿水青山 添彩美好生活
“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15994个,PM2.5每立方米0微克。”走进五指山所在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栈道入口处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气象数据,让游客纷纷感叹,此举让清新空气从“摸不着”变为“看得见”。
五指山市委书记朱宏凌表示,在五指山市“生态立市”的绿色发展布局之下,市气象局创新打造“政府主导、气象支撑、部门协作”的气候康养服务工作机制,助力当地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国字号”品牌,将优质气候资源进一步转化为绿色发展增长极。
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这为推进气象工作融入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根据武夷山国家气候观象台、武夷山国家公园气象台的观测站网布局,气象部门在福建省浦城县布设了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 图/林廷炳
像五指山市一样,在首批国家公园所在区域,各地气象部门挖掘气候资源,助力发展生态旅游,让更多人充分共享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
而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除了文旅以外,还有特色农业。比如,武夷山市气象局联合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开启“智慧茶山”项目,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气象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分析,实现茶叶生产全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和数字化管理,形成可溯源的茶产业生产流通体系。气象部门还开展茶树生长适宜小气候评估、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提升武夷山茶的品牌附加值,得到地方政府、茶企、茶农的一致好评。
关于未来,他们有话要说
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明确了2023年至2030年首批国家公园建设的总体要求、边界区划、建设布局、管控要求和弹性管理政策,要求有效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适宜性和连通性显著增强、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整体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当前,我国国家公园已从体制试点转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立足规划,气象工作要如何深度融入其中?对此,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部部长廖传平:
总体规划要求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产业与自然保护更加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意味着气象部门不仅仅要融入生态监测站网建设,更要以此为基础,助力明确茶产业、旅游活动等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推进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国家公园碳汇提升路径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为以保护为前提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贡献智慧。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副局长李平: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园区内突发性气象灾害频发,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局地暴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给东北虎、东北豹等珍稀动物的生存带来了一定影响,也威胁着巡护、管理人员的生命安全。总体规划要求,公园于2030年要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这既需要有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指引灾害防御应对,也需要气象部门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支撑,并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青海省气象局科技预报处处长周秉荣:
总体规划中明确,203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要实现监测预警体系全覆盖。对此,一方面要继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布局,综合运用科技手段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制度、指标体系建设,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应用服务体系。
四川省雅安市气象局业务科负责人闵涛:
未来需要聚焦总体规划要求,助力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同时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加强气候预测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蔡大鑫:
总体规划不仅仅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监测监管提出要求,还关注其作为科技支撑平台、教育体验平台的发展。未来可以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数据分析热带雨林区域生态碳汇的变化,为实现 “双碳”目标愿景提供支撑;同时加强对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的分析、研究,并为热带雨林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服务产品。